贺龙麾下的120师, 上前线仅2年, 为何后来被毛主席“雪藏”7年?

发布日期:2024-08-11 21:03    点击次数:85

1955年贺龙被授予元帅军衔,可想而知,他麾下的军团战斗力非同一般,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,他麾下的120师,上前线仅仅2年,竟然被毛泽东“雪藏”7年之久。

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?难道是120师做错了什么事情?

抗日战争的烽火燃起,红军改编为“八路军”,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由此获得120师的番号,成为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。

整编工作完成后,120师在陕西举行了誓师大会,随后昼夜不停地向山西挺进,准备协助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。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,120师始终战斗在抗战一线,不仅打出了八路军的威名,更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1939年,日军对冀中地区的进攻愈发残酷,冀中的八路军难以招架。党中央审时度势,指示贺龙率领120师前往冀中支援。贺龙,这位虽未入党却打响了南昌起义第一枪的将领,在军中拥有崇高的威望。他率领120师抵达冀中后,并不急于与日军正面作战,而是选择优先增强自身的力量,对冀中原有的八路军部队进行改编,并广泛收编了各路武装,使120师的实力进一步扩大,冀中地区的抗日力量也逐步壮大。

然而,120师在冀中平原的作战并不顺利。从红军时代起,120师的前身部队就一直习惯于在山区打游击,缺乏平原作战经验。贺龙手下的猛将廖汉生无奈地说道:“在山地游击作战,我们是一只猛虎,可在冀中大平原,我们却没有依托!”面对这一困境,贺龙开始转变策略,利用平原的村庄,让部队运动到日军侧方和后方,再以袭扰、消耗和伏击的方式打击日军。这一战术的转变,使得120师在冀中逐渐站稳了脚跟。

不久之后,120师与日军在大曹村和曹家庄打了两场遭遇战,给予了日军重创。得知对手是贺龙时,日本指挥官后悔没有早做准备,并在给上级的情报中说:“贺龙将军来此,或可威胁平津,不可忽视!”日军总部随即调派增援部队来到冀中,对120师展开更大规模的“围剿”,却再次被贺龙瓦解,贺龙的指挥能力由此可见一斑。

在著名的“齐会战斗”中,日军丧心病狂地使用了毒气,但贺龙仍然指挥120师包围了日军,只有少部分日军逃了出来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120师扩充了6倍,兵力已经接近5万人,成为冀中地区的绝对抗日主力。贺龙一时间踌躇满志,冀中的抗日形势也转好。

然而,就在此时,山西却发生了晋西事变。阎锡山在晋西南的留守队伍遭到打击,两支纵队损失惨重。为防止八路军抢占地盘,阎锡山开始反共,对晋西北的八路军358旅发起进攻。这令贺龙愤怒不已。尽管贺龙指示358旅做好反击准备,但358旅一直负责留守任务,兵力并不充足,难以抵挡晋绥军的大规模进攻。为此,毛主席特意命令贺龙率领120师返回山西,筹备反摩擦作战。刚刚取得硕果的贺龙心有不甘,但只能带领120师撤出冀中。

在贺龙的英明指挥下,120师成功击退了晋绥军。贺龙本想进一步扩大“战果”,却被毛主席以破坏统一战线为由拒绝。毛主席还建议贺龙写信向阎锡山说明情况,贺龙强忍着愤怒写了一封缓和关系的信,阎锡山从此再不提反共之事。

按照党中央的指示,贺龙在山西成立了新的晋绥军区,并奉命在此留守。这一留,就是七年。直到抗日战争结束,贺龙都没有再返回冀中。这其中的原因,除了冀中已经有了可以替代120师的力量外,更重要的是晋绥军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。它位于晋西北,远离国民党军队管辖地带,对于八路军应对未来的局势很有帮助。更为关键的是,120师可以承担防守陕北根据地的重任,来应对国民党军队的突袭。

实际上,毛主席的这番安排对120师的发展并不利。西北地区较为贫瘠,人口规模也不大,120师一直没有发展壮大起来。然而,拱卫延安是一项重要任务,需要一位老成持重且兼具能力和经验的高级将领来扛起这面大旗,贺龙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
抗日战争结束之后,120师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合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,继续担负保卫陕北革命根据的重任。到1947年,胡宗南率领部队进犯延安时,第一野战军才开始大放异彩,兵力也由最初的3万人扩充到了15万人。相比之下,第一野战军兵力虽然不多,但120师的底蕴依旧存在。这是一支有红军基础的队伍,最终,在解放大西北期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。